科技

湿婆

印度教三相神

  • 名称:湿婆[1]外文名
  • 宗教名:印度教[2]别名
  • 宗教职能:毁灭、创造[1]
  • 湿婆介绍
    湿婆神像湿婆(Siva或Saiva),[1]又称“大自在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与梵天、毗湿奴并称三相神(Trimūrti)。[3]

    湿婆源于印度河文明时期的瑜伽尊者和吠陀文明时期的楼陀罗,前者为原始湿婆,为印度本土达罗毗荼人血脉,后者具雅利安人血统。楼陀罗首见于《梨俱吠陀》,但地位卑微,[4]在以后的《耶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中被加封为“兽主”。[5]《白骡奥义书》首次将楼陀罗称作湿婆,[6]到了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的时代,各种神话传说为湿婆编织了许多功绩,使湿婆上升到与梵天、毗湿奴并列的宇宙大神的地位。[7][8]在印度教中,湿婆被奉为毁灭之神,但又是生殖或创造之神,舞蹈之王等。[1]湿婆有许多变相,主要有苦行者,毁灭者,舞王,林伽等。[1][3]

    湿婆信仰广泛流行于印度各地,尤其是南印度。[3]信奉湿婆的教派为湿婆派,该派主要分支有商羯罗遁世派、湿婆悉檀多派、克什米尔湿婆派以及林伽派等。[9]湿婆派的主要节日是湿婆供奉节,节日当天信徒需要到湿婆庙膜拜湿婆化身林伽,以祈福消灾。[10]湿婆的主要经典有《梨俱吠陀》《白骡奥义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各种往事书。[6][3]湿婆后来也被吸收进佛教,成为居住在色界之顶的摩醯首罗,又称大自在天,[11]也是密宗的护法神大黑天(Mahakāla,摩诃迦罗),密教谓为大日如来。[12]湿婆的艺术形象在许多雕塑中都有所体现,题材主要以湿婆的各个化身以及有关湿婆的神话为主。[13]湿婆信仰对佛教的观音信仰有很大影响,两者在名号、化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3]有关湿婆的神庙主要有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埃洛拉石窟第16窟的凯拉萨神庙以及象岛石窟1号窟的湿婆神庙。[13]

    人物关系全部

    帕尔瓦蒂

    妻子

    Kali

    妻子

    杜尔迦

    妻子

    室建陀

    儿子

    夜叉

    下属

    名号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列了湿婆的一千零八个名号,每一个名号代表一个神格属性,其中最常见的有湿婆(Śiva)、大自在天(Maheśvara)、主宰者(Iśāna)、大瑜伽士(Mahāyogin)、大黑(Mahākāla)、破坏者(Hara)、舞蹈王(Naarāja)、兽主(Paśupati)等称号。而湿婆(Śiva)意为亲切、善良,友好,慈善等,它由词根√śī与词缀va构成,√śī为保有、存有之义,va是善现,优美呈现的意思。缘于字面意义的吉祥、慈悲之义,湿婆后来成为其最通行的名号。[3]

    源流

    历史源流

    湿婆神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700年印度本土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印度河文明,[4]达罗毗荼人盛行母神、男神以及生殖器崇拜,在印度河文明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林伽以及兽主印章上的三面瑜伽尊者即为原始湿婆。[14][4]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前后,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征服了达罗毗荼人,[15]雅利安人在印度本土定居下来后创造了吠陀文明,两种文明在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原始湿婆和吠陀文明中的暴风神楼陀罗合二为一形成今天的湿婆。[4]

    肤色“漂白”

    根据《梨俱吠陀》,原始湿婆的肤色应该是黑的,往世书中雅利安首领毗湿奴将妹妹乌玛嫁予原始湿婆,他一方面让妹妹改名为具印度本土气息的帕尔瓦蒂,并“请”雪山王认其为女;一方面对原始湿婆予以尊重,获得原始湿婆首肯。两方联姻让原始湿婆变为湿婆,肤色也由达罗毗荼黑色变为介于达罗毗荼黑色和雅利安白色之间的青黑色。[4]

    与楼陀罗结合

    湿婆的雅利安化还表现为与楼陀罗的合二为一。《梨俱吠陀》中的楼陀罗有天国的野猪之称,是暴风雨神摩录多之父,全身褐色,兼具善恶两种特点,虽归属于雅利安人族群,但肤色形体却异于雅利安人,而湿婆成为雅利安人女婿之后的表现恰如楼陀罗的日常,由此,在族群融合的过程中,雅利安人把女婿湿婆贴上楼陀罗的标签,合二为一。[4]

    林伽崇拜

    达罗毗荼人为了繁衍后代壮大部落,盛行着对公牛和男根的崇拜,雅利安人最初并不接受这种崇拜,故在《梨俱吠陀》中没有对林伽的记载,但随着两方宗教的融合,雅利安人逐步接受了这种崇拜,在《摩诃婆罗多》中开始把湿婆与林伽形象结合在一起。[1]

    原型传说

    暴风神楼陀罗

    湿婆的前身,是一个具有善恶两重性的神。《耶柔吠陀》描述他颈项青色,居于深山,发怒时如野兽一样嚎叫,放射出红色的霹雳之箭,伤害人兽;但是当他心平气和时,又是一个神医,可以为人和牲畜治病解除痛苦。[1]

    兽主神

    湿婆的另一个前身,即兽主印章上的三面瑜伽尊者。据专家考证,兽主神可能是以公牛图腾为崇拜对象的部落酋长被神化了的形象,他稳居高位,头戴牛角冠,周围绕有人物、水牛、大象、老虎、犀牛等,此为“兽主”称号由来。他既是驯服群兽之神,又是用群兽献祭的神。他的牛角和两腿间的男根,象征着繁衍生命的生殖力;他宰杀群兽作为祭品,也显示出摧毁生命的暴力。[4][1]

    宗教角色

    印度教

    湿婆是毁灭之神,他是由小神楼陀罗嬗变升格而来。在《梨俱吠陀》中楼陀罗外貌凶悍,是一位令人生畏的神抵,但他也是一位神医,能医治百病,赐福与人。[8]在以后的《耶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中他又作为牲畜的保护者被称为“兽主”;[1]到了梵书中,他又成为牲畜的杀戮者;[8]《白骡奥义书》首次将楼陀罗称作湿婆,被奉为最高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保持者以及毁灭者。[6]史诗和往事书中的湿婆保留了楼陀罗赐福的特征,并且通过各种神话故事将楼陀罗作为牲畜杀戮者的形象变异为具有杀魔功能的天神。[8]在印度教中,湿婆作为三大主神之一,被奉为毁灭之神,但同时也是创造之神。在印度教的哲学中,毁灭与创造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转化,创造导致毁灭,毁灭也必然导致创造。[1]

    毁灭之神

    湿婆被印度教奉为毁灭之神,当一劫之末来到的时候,宇宙必须毁灭,此时湿婆会放出犹如一千个太阳同时升起的无边劫火,将存在的一切吞噬而去。湿婆带来的宇宙解体,实际上意味着重振和新生。他会将已经变得无知、贪欲和邪恶的世界毁灭,使已经紊乱的宇宙秩序得以恢复和重建。[2]

    创造之神

    湿婆固为破坏之神,他同时也是创造之神,他以林伽为象征物,林伽是生殖力的象征,其具体化为男根形象。[2]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提及到湿婆的林伽形象。[8]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林伽作为湿婆的神圣标志,不单纯指普通的男根,而是象征着湿婆潜在的本性,象征着这位宇宙大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以及繁衍生命的无限潜能。[1]

    舞王

    湿婆会跳108种舞蹈,这些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舞和男性式的刚舞,柔舞与宇宙的创造活动相联系,刚舞与宇宙的毁灭活动相联系。[1]在宇宙存在全过程中,湿婆始终不停的跳着宇宙之舞,他以舞蹈的节奏与和谐赋予整个宇宙以秩序和条理。[2]

    佛教

    湿婆后来也被吸收进佛教,成为居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的大自在天(Maheśvara,摩醯首罗)。[11]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毗舍阇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12]也是密宗的护法神大黑天(Mahakāla,摩诃迦罗),密教谓为大日如来,可降伏恶魔,古来以为军神而祀之。[12]藏密认为他是观音菩萨所显现的大护法,位居诸护法神之首。据云:大黑天能在战争中保护那些祈求的众生,所以被尊奉为战神,礼祀此神,可增威德,举事能胜。显密二教说法各异,显教谓其乃施福神,祀之能得福德。11世纪时,由译师仁钦桑布引入西藏,成了保护众生的藏域守护神;同时还具有厨房神、冢间神和福德神的性格。[16]

    宗教形象

    印度教

    在印度教中,湿婆有许多不同的变相,有隐居于喜玛拉雅山静修瑜伽的苦行者,有狂跳世界毁灭之舞的舞蹈之王,有男性生殖器——林伽,有半男半女的奇特形象,还有把恐怖、冥思和温柔三种形象融为一体的三面相。主要有以下四种:[1]

    苦行者

    苦行者湿婆终年隐居于喜玛拉雅山一座名为“吉婆”的山峰之上。他身不着衣,只在腰间围一短兽皮裙;多绺发辫,盘成高髻;头顶一弯新月,天上银河之水从他头上倾泻而下;脖颈青黑,缠绕着一条眼镜蛇;他有三眼四臂,第三只眼睛长在前额上,四只手分别持三叉戟、手鼓、苦行者用的水罐和念珠。[1]

    舞王

    在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尤为盛行湿婆的舞王形象,最常见的舞王形象是:头发编成几绺,在各绺头发之间,饰有恒河女神像、花朵、骷髅和新月;张开四臂,翩翩起舞,脚踏着象征人类冥顽的侏儒。右边两只手,一只执鼓,一只手掌朝外,手指向上,作无畏手印;左边两只手,一只托火,一只手臂横在胸前,作象鼻状。[1]

    毁灭之神

    形象极为凶恶恐怖,颈上挂着一串骷髅,额头上的第三只眼喷射出的神火,能毁灭一切。[1]

    林伽

    主要流行于南印度,在湿婆神庙中,甚至在私人住宅的神龛里,所供奉的湿婆主要是林伽。其形象往往是一根用石头雕成的、秃顶的粗大圆柱,上面涂上油。有的林伽神像会放置在石雕的磨盘形的“约尼”(女性生殖器)之上,象征着阴阳和合而产生的创造力量。[1]

    佛教

    佛教中,大自在天的形象常作密宗八臂三眼,面相为菩萨相,着菩萨装,手执拂子、铃、萃、矩尺,骑大白牛。也有作三头八臂,手托日、月、弓箭等物的形象。[11]

    湿婆派

    信奉湿婆大神及其化身的教派被称为湿婆派,该派分布于印度各地,主要盛行于南印度。在4-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代,湿婆派就已经产生,许多地方出现了供奉湿婆的神庙,崇拜湿婆的信众常到神庙祭祀。[9]湿婆派的教徒会用圣灰,即香灰在前额两眼眉之间画三条横线以向神和教派表达忠诚。[17]湿婆派在发展过程中,涌现许多分支,主要分支有商羯罗遁世派、湿婆悉檀多派、克什米尔湿婆派以及林伽派等。[9]

    兽主派

    有学者认为湿婆派是由消失于14世纪的兽主派演化而来,该派在中国汉译佛经中被称为“涂灰外道”或“骷髅外道”。兽主派倡导苦行,教徒会冥想、念咒语、唱歌、跳舞、涂灰和模仿牛的叫声等,一些极端信徒还有裸体的习惯,他们以骷髅为食具,用骨灰涂身墨面,甚至在死人尸体上修习瑜伽。受兽主派影响,湿婆派一些分支派别也具有一些极端的习俗,相比毗湿奴派,它们相对保守,缺乏改革精神。但也有个别派别例外,如林伽派的改革倾向强烈,甚至敢于否定吠陀权威和种姓制度。[9]

    商羯罗遁世派

    该派重视婆罗门遁世期的苦行生活,下属分支持竿者派是该派的正统代表,成员大都是婆罗门游方僧,他们主张遁世潜心修炼,通过苦行和对湿婆的冥思来实现解脱。苦行时他们会在手中持一根木棍,不带任何食物,全靠沿途印度教徒的施舍为生,白天行路,夜里单身居于郊外,进行静修冥思。[9]

    湿婆悉檀多派

    流行于南印度,盛行于泰米尔纳德邦。“悉檀多”意为“圣典”或“论著”,故此派亦称为“湿婆圣典派”,因为该派的信徒热心于研究和背诵湿婆派的各种经典”。该派不允许首陀罗和贱民加入,以婆罗门为主体的信徒恪守印度教古代经典所规定的各种礼仪和行为规范。他们在进行宗教仪式时,向湿婆、毗湿奴、萨克蒂(性力女神)、太阳神、象头神五位大神敬拜,但是把湿婆视为最高之神敬。[9]

    克什米尔湿婆派

    产生于9世纪,是北印度一个重要的湿婆教派,主要流行于克什米尔地区。该派奉湿婆为主神,把湿婆视为宇宙唯一的最高实在,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湿婆的显现。湿婆通过五种力量(意识力、欢喜力、愿望力、知识力和行动力)创造世界和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在本质上与最高实在湿婆神是同一的,教徒只有不断地认识和证悟灵魂与神的同一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9]

    林伽派

    流行于南印度,教徒十分崇拜湿婆的化身林伽。无论男女信徒,都要在胸前佩戴林伽神像。他们认为,湿婆的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林伽,一种是人的灵魂。在湿婆神力的作用下,林伽成为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人的灵魂则变成林伽的崇拜者。他们深信只要虔信林伽,再经过不断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修炼,就能够在极乐的直觉体验中与湿婆的神性相结合,从而达到解脱。此外,林伽派是婆教派中最富改革精神的,他们的改革思想,如反对童婚和寡妇殉夫、提高妇女权益等,都成为近代印度教改革的榜样。[9]

    性力派

    属于印度教三大教派之一的性力派也是从湿婆派中分裂而来。大约在公元10世纪左右,以女神崇拜为主的一个教派从湿婆派中分裂出来,并与民间的生殖力崇拜相结合,逐步演化成性力派。性力派将女神视为最高之神,他们认为女神的生命力,即性力(Sakti),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源泉。他们把宇宙分为两部分:男性性力(阳性)和是女性性力(阴性),如果没有女性性力,那么男性也无生殖力。[9]

    民俗信仰

    湿婆供奉节又称“湿婆之夜”,在印历12月(公历2-3月)29日举行。节日这天,湿婆神庙装饰一新,虔诚的信徒在半夜就需起身赶到湿婆庙膜拜湿婆化身——石雕或泥塑的林伽,以祈求湿婆大神免除他们生前的罪过,死后能上喜玛拉雅山。近年来,庆祝湿婆的活动趋于简化,一般改在白天进行,以朝拜林伽,敬献圣水,入河沐浴,举行斋戒为主要内容。全国各地的湿婆神庙和圣河都是庆祝活动的中心,尤其以北方邦的瓦拉纳西市(原称“贝拿勒斯”)的庆祝活动最为壮观。[10]

    相关典籍

    《梨俱吠陀》

    约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前1000年,是一部赞诵神灵的颂诗集。[18]该经典首次出现楼陀罗之名,在《梨俱吠陀》1028颂诗里,有3首是专门献给楼陀罗的,对于他暴烈的一面,人们祈求他不要伤害自己;对于他仁慈的一面,人们希望他多多赐福。[2]

    《白骡奥义书》

    约出现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首次将楼陀罗称作湿婆,并将其奉为最高神,该经典在推动湿婆信仰发展,使之最终成为印度教的重要教派上,发挥了重大作用。[6]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并称印度的两大史诗,也被印度教徒视为最重要的宗教经典。《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现存形式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作者是广博仙人。《摩诃婆罗多》收载了很多对于湿婆神的赞颂,就形式论,可分为侧面的称美和直接的颂扬;《教诫篇》第十八章收载了湿婆的一千零八个名号,称诵湿婆千种名号的“赞辞之王”,[6]显示出湿婆已具有极为丰富的神格属性,是众神的集成与统一。[3]《罗摩衍那》意译为“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该书原为民间口头传诵,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由蚁蛭仙人编纂而成。[18]

    《往事书》

    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公元10世纪,是印度教神话传说的汇集,现存有18部。不同往世书歌颂的大神不同,[18]《湿婆往世书》《林伽往世书》《室犍陀往世书》《风神往世书》主要以湿婆为本尊,《鱼往世书》《火神往世书》中关于湿婆的记述也很丰富。[3]

    艺术形象

    印度教盛行偶像崇拜,他们会制作各种神灵造像,在有关湿婆的造像中,既有石制的、陶制的,也有铜制的;既有立体的,也有浮雕。[19]

    《一面湿婆林伽》

    湿婆大神的造像常以他的化身——林伽石柱出现,在中央邦科赫地区出土的《一面湿婆林伽》雕造于5世纪,砂石制,高94厘米,现存于新德里国立博物馆。雕像是一根粗大的石柱,石柱的下半部呈方形,上半部呈光滑的圆柱形,在圆柱形的上半部雕刻出湿婆的浮雕头像。湿婆头顶绾着瑜伽苦行者的高大椎髻,头戴一弯新月,额上长着第三只眼睛,整个面部表情高雅宁静,保持着瑜伽行者的平静神态。[19]

    《舞王湿婆》

    描绘的是湿婆跳舞的形象,出土于泰米尔纳杜邦的蒂鲁瓦兰古拉姆,青铜制作,98×83×27厘米,制作于11世纪,属于南印度的朱罗王朝时代,故又称“朱罗铜像”,现存于新德里国立博物馆。[19]朱罗时代的湿婆铜像,除了最流行的舞王形象以外,还有半女之主、瑜伽之主、乘骑公牛者、持维纳者、摧毁三城者、恐怖相等多种多样的造型。而且湿婆铜像经常与他的配偶帕尔瓦蒂并置,组合成帕尔瓦蒂观看湿婆之舞、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乘骑公牛者湿婆与帕尔瓦蒂、湿婆家族等群像。[13]

    有关湿婆的朱罗铜像(共3张)

    帕尔瓦蒂

    埃洛拉石窟湿婆雕刻

    以雕刻著称的埃洛拉石窟,特别是第16窟,是一座湿婆神庙,称为凯拉萨神庙,神庙内有许多湿婆的雕刻,堪称印度教图像学的岩石百科全书,其雕刻题材主要是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中有关湿婆的神话,如《罗波那摇撼凯拉萨山》刻画了湿婆镇压十首魔王罗波那;《舞蹈的湿婆》较同名雕刻的舞王湿婆形象,造型更扭曲夸张,活泼遒劲。[13]

    埃洛拉凯拉萨神庙有关湿婆的雕刻(共2张)

    象岛石窟湿婆雕刻

    象岛石窟1号窟,又称“湿婆神庙”,亦被称作“湿婆之家”。在大殿石壁刻画着湿婆的各个化身以及有关湿婆的神话,包括《湿婆三面像》(又叫《永恒的湿婆》)《半女之主》《持恒河者》《舞蹈的湿婆》《瑜伽之主》《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湿婆与帕尔瓦蒂掷骰子赌博》《湿婆杀黑暗之魔》《罗波那摇撼凯拉萨山》。大殿东西两侧还有较小的壁龛浮雕,雕刻着《舞蹈的湿婆》《瑜伽之主》《湿婆之子象头神伽内什和战神塞建陀》《七母神》《守门神》等。高5.44 米的《湿婆三面像》雕刻的是湿婆三张连在一起的不同面孔。左侧的温柔女性相,右侧的威猛男性相,中间的中性超人相,这三种不同面孔聚于一身,隐喻出印度教的最高哲学理念,象征着宇宙生命一直处于毁灭、创造、保护,再毁灭的无限循环之中。在《湿婆三面像》东侧还有一幅《半女之主》浮雕,这尊雕像是将湿婆与其配偶帕尔瓦蒂的男女两性身体合为一身,象征着宇宙生命就是阴阳两极的对立统一。大殿西门南侧的浮雕《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婚礼》采取世俗的结婚形式,作为新郎的四臂湿婆,右手挽着新娘帕尔瓦蒂,新娘的父亲喜马拉雅雪山之神喜马万站在女儿身后护持,梵天担任司仪,毗湿奴证婚。[20][13]

    象岛石窟1号窟有关湿婆的雕刻(共3张)

    影响

    信仰分布

    湿婆信仰广泛流行于印度各地,尤其是南印度,盛行于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的若干地区,特别是爪哇和巴厘岛。兽主派则在尼泊尔流传至今,远在南印度的信徒也会到此地的兽主(即湿婆)庙朝圣。[2]

    佛教观音

    佛教的观音信仰与行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湿婆信仰与行法的影响,其身形与行法都带有湿婆的影子。例如在名号上观音又名观自在,湿婆被称为大自在或自在天。此外,观自在菩萨及其化身的种种神格属性,也能在湿婆及其化身的属性中找到源头或对应关系,如他的化身千手千眼菩萨,而《白骡奥义书》称楼陀罗“有千头、千眼和千足”,又《摩诃婆罗多》描述湿婆“千头、千腹、千臂、千舌、千眼”;又如观自在菩萨的另一化身——青颈观自在菩萨,而青颈正是湿婆诸多名号之一,也是湿婆最常见的体貌特征。[3]

    评价

    朱明忠编纂的《印度教》一书评价湿婆是一个性格自相矛盾的复合体。他既是毁灭之神,又是生殖或创造之神;既是男根之神,又是瑜伽之神;既是禁欲苦行之神,又是欢乐的舞蹈之神。在湿婆的形象中,有隐居于喜玛拉雅山静修瑜伽的苦行者,有狂跳世界毁灭之舞的舞蹈之王,有男性生殖器——林伽,有半男半女的奇特形象,还有把恐怖、冥思和温柔三种形象融为一体的三面相。[1]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湿婆大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雅利安人吸收了许多土著民族的神灵和信仰,甚至把一些相互矛盾的东西融会在一个神的身上。湿婆形成的过程,就是印度教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逐步扩张的过程、也是印度教不断吸收、容纳各地土著民族的神灵和信仰的过程。[1]

    典故传说

    湿婆的故事散见于各种印度文献中,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有他的神话。在印度居住三十余年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迪布瓦(1765-1848年)曾说:“湿婆的传说,像其他印度教神明的传说一样,实由极尽铺张的寓言故事编织而成。”印度人自古善说故事,围绕湿婆的大量故事常于曲尽情节之后,予人以事理教训,并且蕴含浓厚的宗教和哲学意味。[2]

    湿婆的家庭

    在印度教的神话与传说中,湿婆犹如世间凡人一样,有妻子儿女,他的配偶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随身侍从为神牛南迪等。传说帕尔瓦蒂是喜玛拉雅山的女儿,美丽窈窕,她爱上了正在雪山苦行的湿婆大神,为了帮助帕尔瓦蒂得到湿婆的爱,爱神向湿婆射法了爱情之箭,引怒了正在苦行的湿婆,他用第三只眼睛喷射神火将爱神烧毁。但是雪山神女并没有死心,她在雪山苦行千年,终于打动湿婆成为他的妻子。此后两人育有两子,长子为象头神伽内什,次子为六头之神塞键陀。[1]

    射杀爱神

    梵天让众神去请求湿婆结婚生子降妖,但湿婆正在潜修苦行,众神认为此时说服湿婆结婚希望不大,于是让爱神去撩动湿婆春心。爱神带着春神来到湿婆的修行地,冰天雪地的喜玛拉雅山立即变成春意盎然的花园,当爱神用花箭射向闭目冥想的湿婆时,湿婆瞬间心动,但他马上冷静下来,睁开他的第三只眼,射出神火把爱神烧成灰烬。后来爱神之妻祈求湿婆复活他的丈夫,但湿婆拒绝,因此,印度教的爱神是无形的,被称为“无身躯者”。[1]

    第三只眼

    湿婆的第三只眼睛能够放出足以焚毁世上一切的神火,湿婆在大雪山修炼苦行,他的妻子雪山之女想开个玩笑,便从后面蒙住了他的眼睛。霎时间,世界陷入了黑暗,众生个个恐怖。然而,只一刹那,到处又大放光明,原来有一道强烈的光芒从湿婆的额头放射出来。在他的前额上,出现了第三只眼。这只眼燃烧着烛天大火,烈焰飞腾,上摩云霄,光芒四射,亮过闪电,其情其景,宛若十二个太阳同时并出,又如劫末之火,吞噬一切。整座山岭似乎就要葬送在熊熊烈火之中了。雪山之女大为惶恐,忙向湿婆求情。湿婆对雪山投去同情的一瞥,顷刻间,一切又都恢复了原状。他向妻子解释,为拯救落入黑暗的世上众生,他生出了第三只眼。[2]

    青颈

    往事书载:众神和阿修罗为求甘露而搅乳海,不过在获得甘露宝贝前最初出现的却是剧毒药迦罗拘吒,这种毒药足以使世界化为灰烬。众神胆破,阿修罗亦四散奔逃。梵天率众神向湿婆求救,湿婆遂将毒药放入自己口中。雪山神女大为惊恐,一把掐住他的喉咙,企图阻止毒液下注。与此同时,毗湿奴也伸手堵住了他的嘴,以避免毒药外泻。结果,迦罗拘吒留在喉间,将湿婆的脖子烧成了青色。[2]

    头接银河之水

    远古时代,有一位名为帕格拉特的国王,他的祖先都被妖魔烧成了灰烬,为了求得天上银河之水来净化其列祖列宗的灵魂,便来到湿婆修行的雪山进行苦修。他的修行终于打动了天上的银河女神,女神答应下凡,但是要求他去请湿婆大神承受她下凡时的飞速水势。于是,这位国王又继续苦修,也把湿婆感动了,湿婆愿意承受银河从天上飞流下来的凶猛水势。这样,天上银河之水就先倾泻到湿婆的头上,然后顺着他的头发往下流,冲力大大消减,再经过喜玛拉雅山谷,缓缓流向大平原。这股圣水流经了那位国王列祖烧成灰烬的地方,净化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满意地升入天堂。从此以后,天上的银河就变成了地上的恒河。恒河,便成为印度教徒心目中可以净化灵魂,超度灵魂升天的“圣河”。[1]

    湿婆之舞

    往世书载:湿婆扮作裸体乞丐来教化隐居森林的异教徒,为了验证这些隐士是否能抑制情欲和喜怒,湿婆跳起了轻佻艳情的“拉斯雅”舞来引诱隐士的妻子,隐士们大怒,向湿婆投去火斧和牝鹿,而湿婆把火斧和牝鹿抓在手中,继续跳舞。隐士们又向湿婆投去猛虎和长蛇,而湿婆抓住猛虎,剥下虎皮作披风,捉住长蛇绕成项链,继续跳舞。最后,隐士们召唤恶魔来捣乱,湿婆把这个恶魔踩在脚下,继续跳舞。此时,湿婆跳的已是狂暴的“荡德瓦”舞,怒气冲冲的湿婆,摇动着手鼓,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狂舞着,震天动地,最后导致世界的毁灭。[1]

    杀三妖魔

    远古时代,有三个妖魔在天界、空界和人间,分别用金、银、铁铸造了三座可以飞的城池,且凭借着这些城池,胡作非为。因陀罗大神想降服这三个妖魔,无奈不敌,于是向湿婆求助。湿婆竖起两座山峰为战旗,以大地作战车,用蛇王作车轴,以日月为车轮,用毗湿奴作箭镞,让梵天当驭者。当他与三个妖魔激战时,他只用一只箭,就射穿了三座城池,然后睁开了第三只眼,放射神火烧死了三个妖魔。[1]

    捣毁达刹祭祀

    《摩诃婆罗多》记载,众神们分享祭品,却不让湿婆参加。湿婆火冒三丈,带着弓箭闯入祭场,用箭射向祭祀,祭祀化作鹿,升到天上。湿婆追到那里,砍下太阳神的手,捣瞎婆伽神的眼睛,敲碎普善神的牙齿。众神与他抗争,用语言的咒力崩断湿婆的弓弦。湿婆大怒,把满腔怒火撤向水池,使水池像火一般徽烧。[8]

    林伽火柱

    《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皆有神根显灵的故事:梵天和毗湿奴正在无边的宇宙间为谁应享有统治权而争吵,忽然出现一个火柱。梵天立刻化作神鹅,以思想的速度向上飞去,寻其末尾;毗湿奴变作身躯巨大如弥卢山的公猪潜向下方,究其始端。一千年后,二者精疲力竭,无功而返。此时湿婆从火林伽中显现,两神折服。[2]

    文物遗迹

    • 海岸神庙:位于马哈巴利普拉姆东边沙滩,是南印度独立式石砌神庙的早期范例,由那罗辛哈瓦尔曼二世罗阁辛哈(约700-728在位)敕建,神庙由东殿、西殿和中间的柱廊组成,临海的东殿祀奉湿婆,方形圣所的地面上直立着一根磨光玄武岩林伽,后壁的浮雕嵌板《湿婆家族》构成了林伽的背景;中间的柱廊祀奉毗湿奴;西殿形制与东殿雷同,但规模较小,也祀奉湿婆。[13]

    • 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一座湿婆神庙,位于今泰米尔纳杜邦中部的古都坦焦尔,故又称“坦焦尔大塔”,是印度遗存最高大的神庙,建于10世纪。神庙主殿呈方形,变长25米,主殿上方耸立着一个角锥形的大塔,高达61米,上下共分13层,在最上层的四个角雕刻着神牛南迪。主殿的双层圣所内供奉着印度最大的石雕林伽,主殿第一层走廊的内壁装饰着108幅方形浮雕嵌板,每幅浮雕刻画四臂湿婆的一种舞姿(最后27幅浮雕未完成)。主殿圣所的甬道西侧和北侧墙壁画着有关湿婆大神的各种神话故事的壁画。[13]

    • 米娜克希女神庙:位于神庙之城马杜赖,由马杜赖国王蒂鲁马莱·纳耶克(1623-1659在位)敕建,是南印度神庙最后的巨构。传说米娜克希(鱼眼美人)原是潘迪亚公主,出于虔诚嫁给湿婆而成为女神。马杜赖的这座神庙同时祀奉湿婆与米娜克希女神。神庙面积为265米×250米,含湿婆主殿、米娜克希女神配殿、千柱殿、4座庭院11座门塔等,最外层庭院的4座门塔高于主殿,塔楼各层装饰着数以百计的灰泥彩塑偶像,既有印度教男女诸神,又有王室伉俪、部落猎手、公牛、怪兽等等,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印度教万神殿。[13]

    • 凯拉萨神庙:是埃洛拉石窟第16窟,相传是由拉什特拉库塔国王克里希纳一世( 约756-775在位)为纪念战争胜利而敕建的祀奉湿婆的神庙。凯拉萨是湿婆在喜马拉雅雪山中隐居的一座神山,凯拉萨纳塔(凯拉萨之主)是湿婆的称号之一。全部凯拉萨神庙是座峭壁雕凿的独立式神庙,整个神庙包括神庙内外的全部装饰雕刻,都是凿空山崖一整块天然火山岩峭壁雕镂而成的,整个工程费时约一个世纪,挖走的岩石约20万吨,被誉为“印度岩凿神庙的顶峰”“印度建筑最奇异的狂想”“雕刻的建筑”“岩石的史诗”“韧性的成就”。除了气势雄浑的殿宇建筑群之外,凯拉萨神庙还以其精致细腻的雕刻艺术而著称。[13]

    • 湿婆神庙:象岛石窟的1号窟,又称“湿婆神庙”,亦被称作“湿婆之家”,开凿于7世纪。其大殿长39米,有20根巨型石柱支撑,在大殿西部的圣所内供奉着一根粗大的林伽石雕,在大殿的石壁上,还凿出九块大型壁龛浮雕,浮雕的内容皆反映有关湿婆的故事。在大殿东西两侧的配殿中,还有许多较小的壁龛,壁龛中雕刻着湿婆大神的家族成员,如湿婆之子象头神伽内什和战神塞健陀、七母神、守门神等等。[19]

    参考资料

    展开

    [1]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131-133,139-143,145. (9)

    [2]葛维钧. 湿婆和"赞辞之王"[J]. 南亚研究, 2003: 11.

    [3]周广荣. 观音与湿婆——南亚宗教文化交流、互鉴例示[J]. 世界宗教文化, 2018 (6)

    [4]姜景奎.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湿婆篇[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03 (7)

    [5]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59-61. (3)

    [6]葛维钧. 湿婆和"赞辞之王"(续)[J]. 南亚研究, 2004 (3)

    [7]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131-132,139-143. (7)

    [8]郭良鋆. 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J]. 南亚研究, 1993-12 (3)

    [9]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165-171. (7)

    [10]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288.

    [11]商景桂. 中国佛教文化常识[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09: 80.

    [12]大自在天 .佛教辞典. [2023-10-09].

    [13]王镛. 印度美术史话[M].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03: 121-124,131-146. (18)

    [14]周志宽. 对印度教中湿婆神的思考[J]. 南亚研究, 1994-03 (3)

    [15]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17;19;25-26. (4)

    [16]杨辉麟编著. 西藏绘画艺术[M].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9-09: 210.

    [17]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280.

    [18]朱明忠. 恒河沐浴 印度教概览[M].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09: 34,43,45,48-49. (5)

    [19]朱明忠. 印度教[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311-312,314-319. (8)

    [20]朱明忠. 印度教.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8: 314-319.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30日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闻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