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毗湿奴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 名称:毗湿奴[1]外文名
  • 别名:尸必毗舍陀、婆舍吒伽罗、过去将来现在之主、众生的创造者、众生的支持者、存在者、众生的灵魂、众生的起因、纯洁的灵魂、最高的灵魂等等[1]宗教从属
  • 宗教封号:印度教三大神之一[1]宗教职能
  • 毗湿奴介绍
    毗湿奴铜像毗湿奴(Visnu),又名“尸必毗舍陀”“婆舍吒伽罗”“过去将来现在之主”“众生的创造者”“众生的支持者”“存在者”“众生的灵魂”等[2],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他主“护持”,是维持和护持大神,常以王者形象示人,权力与权利兼具[1]。在收到诉求时,毗湿奴通过化身降临凡间,来维护善恶之间的平衡。毗湿奴一般有四种形象:第一种是毗湿奴和另外两个印度教主神梵天、湿婆一起,毗湿奴居于中间;第二种是在无边的乳海中,千头神蛇舍沙盘作蛇床,毗湿奴躺在上面,妻子吉祥女神坐在他脚边为其按脚,毗湿奴的肚脐上伸出一只莲花,上面站着梵天大神,象征着二神一体[1];第三种是毗湿奴骑在大鹏鸟迦楼罗身上,翱翔于天地之间;第四种是毗湿奴自立像,四只手分别拿着法螺、神弓、神轮、神锤等。无论哪种毗湿奴都是披金戴银,华衣宝冠,肤色青蓝,面如满月,目光如炬,胸前带着出自乳海的宝石,并佩戴者圣线花环。[3]

    公元前1500年前后-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最早的吠陀经典《梨俱吠陀》中,毗湿奴以太阳神名义出现,起初由于重武轻文而并不受重视。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智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毗湿奴逐渐受到了关注。中世纪(公元6-18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人们开始关注崇尚祭祀,而毗湿奴作为祭祀本身的象征,拥有了重大声望[4]。在史诗和往世书中关于毗湿奴能力的描写也越发细致强大,地位逐渐发展为印度教的主神。[1]

    毗湿奴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主神,在南亚次大陆影响最大。毗湿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印度“统一”的重要依赖和基础。毗湿奴的化身降临人间,解决种种纠纷战斗,从而推动了印度的地域国土和宗教信仰的统一。毗湿奴的化身故事也成为人们的榜样与行为标准,促使形成新的社会规范和统一的宗教信仰[1]。与毗湿奴有关的作品,有围绕其化身故事、人物经历的影视作品,也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等[3]。同时,对毗湿奴文化的保护受到了重视,如柬埔寨吴哥窟是毗湿奴的神殿,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其修复和保护,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中国代表团也加入其中。[5]

    人物关系

    吉祥天女

    妻子

    迦楼罗

    下属

    名号

    名号释义

    公元前1500年前后-公元前1000年前后,毗湿奴最早记载于《梨俱吠陀》中,由“Visnu”音译而来,也译为“毗湿纽”、“维湿奴”等,含义为“保护者”[2]。“毗湿奴”又称为“遍入天”,是无所不在之神,掌控世间一切,印度教信众只有顶礼膜拜他才能享有现世和来世的幸福。[1]

    名号来源

    毗湿奴的名号源自于他的“无限吉祥之善德”,即他的本性、能力、灵迹和神功,而更多的则是信徒们认为他作为无限存在所具备的种种品性。在印度教中,地位崇高的神明,尤其是各教派的主神,往往被冠以多重名号[2]。毗湿奴具有一千个名号,这一千名号记载于《摩诃婆罗多·教诫篇》第一三五章中,其中包括“遍在者、毗湿奴、婆舍吒伽罗、过去将来现在之主、众生的创造者、众生的支持者、存在者、众生的灵魂、众生的起因、纯洁的灵魂、最高的灵魂、解脱者的最高归宿、不变者、原人、见证者、知领域者、不灭者、瑜伽、知瑜伽者的导师、自性和原人共同之主、赋形人狮者、吉祥者、美发者、人中魁首、等同一切者、沙尔婆、慈祥者、不可动摇者、第一存在、收纳者、不变者、自生者、促成果报者、世界支撑者、万物的源泉、力大无穷者[6]”等等。[7]

    源流

    毗湿奴作为史诗描述的神祇,他的原型是某一时期历史人物的集合,相当于某一头衔或者称呼,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迁徙征伐印度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的勇谋兼备的“毗湿奴”们的集合,从而在史诗被人们称作“毗湿奴”神祇[1]。

    毗湿奴的身世可以上溯到吠陀教时代,即公元前1500年前后-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梨俱吠陀》中,毗湿奴作为神祇,他在魔军战斗中起的作用不大,他的聪明与“谋胜”在一众武力高强的神中并不突出,所以地位平平,不受重视。毗湿奴被描述为天地二神之子,是个侏儒,具有太阳神特性,他的英雄事迹被描述为“一切众生,全都栖息在他三步量出的广阔之地。…… 他三步所取之地长存不灭, 充满甜香,使称心满意的众生欢乐陶陶。他独力支撑着三者——大地、上天和一切众生。”毗湿奴和吠陀教时代的主神因陀罗关系亲密,是他的助手,有时会钻进因陀罗的金刚杵中成为不小的助力,从而被称为“小因陀罗”[1],这也让毗湿奴以后地位的迁升奠定了基础。[2][3][4]

    到了婆罗门教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前后-公元6世纪前后,毗湿奴地位上升。在与魔军的争斗中,他的“智谋”的作用越发重要,已经超过了因陀罗,从而被称为“大因陀罗”。在法经《摩奴法论》和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描述中毗湿奴已经位居三界中心[1]。在《百道梵书》中,凭借“毗湿奴大步”,神祇梵天能够创造地、空、 天、日、月、季,以及过去和未来的所有一切。这意味着毗湿奴的三步传说在承袭的基础上已经发展了,它的内容拓展丰富,作用也更加重要。[4][8]

    中世纪(公元6-18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崇尚祭祀,而毗湿奴作为神能够象征祭祀本身,拥有了极大声望[4]。同时毗湿奴成为往世书的主角,进而成为印度教的主神之一。[1]

    印度教包容开放,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的教义,而是一种混合信仰的宗教[4]。毗湿奴的神话传说记载反映了当时印度的一些生活状况和英雄故事,如毗湿奴的化身罗摩王子的胜利象征着封建制度的胜利,也记录了印度列国时代宗教的发生和演变。毗湿奴“保护神”的职能也象征着人们的美好祈愿,毗湿奴化身拯救世界的故事则帮助毗湿奴神性升格,更好地传播教义。[9]

    宗教角色

    毗湿奴作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他主“护持”,是维持和护持大神,常以王者形象示人,权力与权利兼具[1]。毗湿奴是众多象征意义的集合,缓解印度社会中的宗教冲突和种族冲突,促使印度地域与宗教信仰的统一[4]。在《梨俱吠陀》中,毗湿奴被称为“小因陀罗”。在法经《摩奴法论》和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位居三界中心,在与魔军的争斗中,他的作用越发重要,已经超过了因陀罗,从而被称为“大因陀罗”。在中世纪(公元6-18世纪)以后,毗湿奴凭借化身在人世间惩恶扬善,逐渐成为印度教最重要的主神。[1]

    毗湿奴在佛教中也有形象,称之为那罗延天,曾经杀死偷喝甘露的修罗王,是力大无比的金刚不坏之身,且保留了他作为太阳神系神祇的强大法力。印度教的形成要晚于佛教,所以那罗延天的形象仍是毗湿奴早期神性、地位不高时的特征,并不是印度教中的三大主神之一的强大保护神地位。[9]

    宗教形象

    毗湿奴肤色深蓝,身着黄衣,四面 (或一面) 四臂 (或八臂),足如莲花,眼若莲瓣,胸前长着代表吉祥的旋毛。四面如盛开的莲花,中间的表情平和,其余三面则以神秘玄妙的样子表现他的特质:知识、力量、高贵气派、阳刚之美、才智和光彩。颈间佩戴宝石项链,挂着黄金花环。四手执法螺、轮宝仙杖、莲花,亦携一弓一剑,常坐于莲花之上。他的坐骑是人面鹰喙,高速飞行的金翅鸟。五大莲池中长满红色、白色和蓝色的莲花,毗湿奴坐在宝座上,侍坐一侧的是他的妻子吉祥天女。她有时坐在毗湿奴的股间, 有时站立在莲座之上,手中拿着待放的莲花,莲子从她的手中不断流泻出来。[2]

    一般来说,毗湿奴有四种形象:第一种是毗湿奴和印度教另外两个主神梵天、湿婆一起,或坐或立,毗湿奴居于中间,显示其显赫地位;第二种是在无边的乳海中,千头神蛇舍沙盘作蛇床,毗湿奴躺在其上,妻子拉克希米坐在他脚边为其按脚,毗湿奴的肚脐上伸出一只莲花,上面站着梵天大神,象征着二神一体。[3]

    第三种是毗湿奴骑在大鹏鸟迦楼罗身上,翱翔于天地之间;第四种是毗湿奴自立像,四只手分别拿着法螺、神弓、神轮、神锤等。[3]

    象征意义

    毗湿奴的肤色是深蓝的,这意味着他身量的无限和力量的无限,因为蓝是天空、大海的颜色,所以总是与深邃、广大、无边相联系的。他的衣服是黄色的,代表着他与土地的联系,象征着地上的生命,也就同时意味着他能在必要时化身为人, 匡复正义, 铲除邪恶。[10]

    毗湿奴的四臂四手以及手中所持四物的意义更为重大。在印度教中, 多臂通常表示具有多重能力,多手表示多种特质,能够同时处理多种事情。四臂和四手代表着毗湿奴的遍在性和全能。法螺长鸣意味着传播纯洁和吉祥之语,上螺线的回旋则象征着太阳的升沉,表明毗湿奴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轮宝从根本上说是一件武器,是一件代表太阳的惩恶扶正的武器,摧毁邪恶,扫灭无知,同时,它也暗喻着从不止息的时间之轮和生命之轮,以及一切存在变动不居的自然特性;仙杖代表神、人世界的无上威权、惩戒之力和时间之力;莲花代表美、和谐、清净以及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是世上一切善的观念的象征,传达出了毗湿奴的某种启示, 即人们尽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却不应沉迷于它。莲花的绽放意味着潜藏在人类精神种子中的种种可能性的实现, 还意味着浩瀚的原初之水中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精神发展和宇宙和谐。坐在毗湿奴脐部莲花的梵天为创生之神, 莲花便也被视为创生的基质和灵魂的营养,成为创造力和繁殖力的象征,乃至宇宙演化的象征。毗湿奴手中的莲花还指他的妻子吉祥天女。[10]

    三步跨越三界是毗湿奴的英雄事迹,有关的传说三千年前即已出现。然而到了毗湿奴崇拜盛行之时, 这三步又有了新的意义。三步包括了地、空、天,也达到了它的三种内在特性:物质、灵魂和因果。三步也同时代表着太阳的三个关键位置:初升、高悬中天和西落;代表着光的三种形态:日光、电光和火光。[4][10]

    尽管理论上毗湿奴为护持之神,但随着毗湿奴信仰的发展,他很快就同时兼有了创造和毁灭的功能,毗湿奴成为了一身三任的全能之神。世间万物完全以他为内在根据,他是宇宙之本源。在人世间,他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也是一切善的观念的象征。作为仁慈善良之神,信徒可以通过虔信而得其救度。同时,他以保持世界的秩序和稳定为己任。每当世间的正法受到威胁和破坏时,他便会以化身的形式下凡,驱除邪恶,吞噬那已经没有再生能力的混乱世界,让众生解体,恢复正义。[10]

    十化身

    毗湿奴形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的化身故事。“化身”是指天神降临世间,托形他物他形,以完成既定事功。毗湿奴化身来在世间是为了行善除恶,他自言道:“尽管我的灵魂不生不灭,我是一切众生之主,我依然依据自己的本性,凭借自己的幻力出生。一旦正法衰落,非法滋生蔓延,婆罗多子孙啊!我就创造自己。为了保护善人,为了铲除恶人,为了维护正法,我一次次降生。”在公元10世纪, 毗湿奴十次化身的权威版本逐渐成形[3]。毗湿奴的化身有很多,《薄伽梵往世书》就曾列举了二十二种,而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十种,即巨鱼、乌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黑天、佛陀迦尔吉,他们的传说各属于不同时代。[4][11]

    巨鱼(Matsyavatara):人类始祖摩奴在河中沐浴时,刚捧起水便在手心发现一条小鱼,小鱼恳求他的保护。摩奴出于恻隐之心将其带回家养起来,小鱼长得飞快,很快便巨大无比只能放入大海。在进入大海时,巨鱼预言七天后将有洪水到来,嘱咐摩奴造船。后来洪水来临,万物皆亡,巨鱼拖着摩奴的方舟来到喜马拉雅山巅。摩奴通过祭祀得到一位女子,人类得以重新繁衍。[3][4][11]

    乌龟(Kurmavatara):天神与提迭之间发生战争,天神战败,请求毗湿奴相助。毗湿奴让他们去搅动乳海,得出的甘露能使他们更加健壮从而战胜提迭。于是人们用曼陀罗山当作搅棍,蛇王婆苏吉当作搅绳,然而曼陀罗山过于沉重,于是毗湿奴就变作一只大龟潜入海底,充当基座。大家奋力多时,终于从海里搅出了十四种宝:毒药、月亮、宝树、神马、宝石、美女兰葩、吉祥天女、 美酒天女、如意神牛、巨象、法螺、神弓、医神檀文陀梨和他手持白钵中的甘露。[3][4][11]

    野猪(Varahavatara):《薄伽梵往世书》记载,梵天之子摩奴娶了妻子百相以后,向他父亲索要一块地方,好让自己和后代有个住处,而当时大地还沉在洪水底下。于是毗湿奴化身野猪,将巨大的身体潜入海底,用它的巨牙把大地举出水面。正在这时,阿修罗金目冲了过来,想要夺取大地。毗湿奴便挥动轮宝,斩掉了他的头颅。[3][4][11]

    人狮(Narasimhavatara 或Nrisimhavatara):毗湿奴以人狮化身来到世上,其目的是为了杀灭金目的兄弟金座。金目被毗湿奴杀死后,金座痛不欲生,故而发誓要复仇。他修炼起最严厉的苦行。世界被他的苦行力烤得火热,以至于河海沸腾,山岳摇晃,群星坠落。金座的儿子波罗诃罗陀是毗湿奴的信徒,两人时常吵架。一次争吵过后,金座质疑说,既然毗湿奴无处不在,那为什么我要杀你时毗湿奴不在柱子中出现,说完便拿起宝剑要猛击柱子。柱内突然发出巨响,一只人狮破柱而出。面对毗湿奴,金座立刻扑打了上去。托形人狮的毗湿奴用他的仙杖一举杀死了他。[3][4][11]

    侏儒(Vamanavatara) :阿修罗王钵利成为三界之王后,众神无处可归,于是众神之母阿提底听从丈夫迦叶波的建议劝说毗湿奴下凡化身她的儿子侏儒。侏儒渐渐长大,成了一个童子。当好钵利打算举行马祭,他便来到祭祀举行的地方。钵利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送上濯足水,并且按照礼法将濯毕的水倒在自己头上。钵利王又问他有何要求,他将满足任何要求。童子说:“我只要一小块地方。我想照着我脚步的大小,要你三步之地。”钵利同意。然而国师首羯罗看穿了童子的把戏,想要阻止钵利。而钵利坚持守诺,于是童子一步大地,两步跨过了天上,没有地方可以在踩踏,于是钵利说可以踩在他的头上。见此,梵天开始为他求情。于是,毗湿奴把苏陀罗留给他,并使那里的居民免除所有的劳累和痛苦。一度被钵利占据的宇宙又重新回到了因陀罗的手中。[3][4][11]

    持斧罗摩(Parasuramavatara):食火是著名的仙人,海诃夜族国王作武来到他的净修处。作武生有千臂,世无敌手。食火用如意神牛( Kamadhenu)善行( Susila)为来客提供了种种他们渴望之物。作武见此大为羡慕,便将它偷回了自己的都城。食火的儿子持斧罗摩知道后,追来索要。作武派出大军迎战,却被持斧打败。最后持斧砍掉作武的千臂和头颅,带回了如意神牛。作武的一万个儿子因此决定复仇,他们利用持斧罗摩外出的时机,闯入净修地杀死了食火。持斧返回后悲不自胜,发誓要杀灭所有的刹帝利人。他先攻破海诃夜人的都城,杀掉了所有王子,然后从大地上清除了刹帝利。[3][4][11]

    罗摩:常称师利罗摩,或罗摩旃陀罗十首罗刹罗波那肆虐三界,挑战诸神,荼毒生灵,使世上失去宁静。群神因为波罗那无法被神明所杀的特点而屡次战败,以至连神主因陀罗也自身难保。众神希望梵天设法把他除掉。由于罗波那在不能杀死他的生灵中不曾提到凡人,梵天便求毗湿奴化身为人,扫除恶患。毗湿奴答应化身为四人,托形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担负重任。[3][4][10]

    佛陀(Buddha):诸神与阿修罗大战,战败,于是他们逃跑向毗湿奴求助。毗湿奴听后便从自己的身体里放出一物——幻惑, 交给众神,让他们跟着他走,说这幻惑将会诱骗阿修罗,使他们背离信仰,从而将自己置于毁灭之地。幻惑以秃头裸身之形来到纳马达河畔众阿修罗聚集的地方,开始在他们中间宣讲神秘解脱之道。不少阿修罗相信了他,纷纷背离正轨,而他则俨然成为新的教主。那些归信者被称作阿罗汉。他们到处宣传新主张,使他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 众神与阿修罗交战,阿修罗因为失去信仰的保护而彻底毁灭。[3][4][10]

    黑天(Krisna):当初阿修罗与众神大战失败被杀后,他在大地上复生为邪恶的国王。这样的国王越来越多,大地女神 (Bhumidevi) 不堪其扰,只好求梵天解救。梵天把她带到湿婆那里。湿婆也没有办法,于是他们一起去见毗湿奴。毗湿奴答应化身为婆薮提婆提婆吉的儿子,扫除邪王。《摩诃婆罗多》称,当毗湿奴被众神要求下凡救世时,他拔下两根头发,一白一黑,让它们分别进入两个雅度族妇女婆薮提婆和提婆吉的身体,而后生出白皮肤的七子大力罗摩和黑皮肤的八子黑天。[3][4][10]

    迦尔吉(Kalki):照《薄伽梵往世书》的说法,当败相丛生时,迦尔吉会降临以处罚摧毁,从而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拯救——净化。《毗湿奴往世书》中说,当吠陀经典的教导不再起作用,正法也无人遵从,而争斗结束就在眼前时,毗湿奴的一部分将会下临大地。他将作为迦尔吉出生在香跋罗 (Sambhala) 地方一个名叫毗湿奴耶舍 (Visnuyasas) 的优秀的婆罗门家中,将是一位身驾白驹、手舞宝剑的战士,他会扫除世上一切邪恶,为进入下一个“时”——“圆满时”做好准备。[3][4][10]

    关联教派

    在印度教三大派系即毗湿奴教派湿婆教派帕克蒂教派中,毗湿奴教派的影响力最大[1]。毗湿奴教派主要信奉毗湿奴神,毗湿奴神的各种化身,其中尤其是罗摩和黑天,成为该派崇拜的人格神,罗摩和黑天的人生经历则为教徒们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神话传奇和民间传说,其宗教在其信仰中包含了强调男女平等的成分[12]。

    家系

    本尊家庭很简单,无父无母,自我存在,“毗湿奴”意“遍入天”,表明他无处不在。吉祥天女和辩才天女是他的神妃,吉祥天女拉克希米是幸运与财富女神,辩才天女则是大地的化身,稳固丰饶,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3]。拉克希米是神魔搅乳海的时候从海中出现的,是海神之女。毗湿奴与拉克希米婚配,也是雅利安人族群和达罗毗荼人族群联姻的结果。[1]

    此外,诸多文献表明,湿婆的正妻帕尔瓦蒂是毗湿奴的妹妹,吠陀文献中几乎无此提法,史诗文献中也没有明确表述,但往世书文献则一反传统,断言两人实是兄妹关系,且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是毗湿奴促成了帕尔瓦蒂和湿婆的婚事。毗湿奴和梵天的关系也不一般,梵天生于他肚脐上长出的一支莲花之上,两人互为连体可以说是兄弟。[1]

    民俗信仰

    毗湿奴作为三大主神中最重要的“保护神”,其在民间具有多重意义象征,这点可以具体从其宗教形象的象征意义那部分得知。毗湿奴象征着智慧与仁慈、无边强大的力量和一切善与美,只要向毗湿奴虔信吁求,便能得到他的救度。[10]

    印度教具有一种“吉尔丹”的宗教文化表达形式,其通过咏唱献给神的爱戴之歌的合唱和表演,这主要依据毗湿奴的化身故事,如吟唱黑天的爱情故事以赞美忠贞美德,从而传达对毗湿奴神祇的尊敬与信仰。[12]南印度提鲁帕提的寺庙吸引着全印各地的朝圣信徒。他们携带供品,诸如食物、衣料、黄金、白银、母牛、上好纺织品等,而寺内专管接待的上下人等就有数千。每年頞沙荼月 (跨公历6-7月) 的“游车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地教徒,载着高14米神像的巨车在沙地上巡行数日,往往要数百人全力推挽,经常有狂热的信徒投身直径两米的车轮之下,以此捐弃肉身,求得解脱。[2]

    相关典籍

    在《梨俱吠陀》中,毗湿奴已经受到歌颂,但是作为神祇,却地位平平。除《梨俱吠陀》外, 其他吠陀本集也都提到了毗湿奴,有《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2]。梵书中以属于《夜柔吠陀》中的《白夜柔吠陀》的《百道梵书》为最长,也最重要。比如在《百道梵书》中,毗湿奴常被称为尸必毗舍陀,他是侏儒形象,等同于祭祀角色,虽然和其他神明一起受到祭拜,但并无特殊地位,梵书中已经描写了毗湿奴的三步传说得到丰富与扩充,毗湿奴帮助众天神在战败时夺回整个大地——他们向阿修罗乞求分享土地,阿修罗只答应给毗湿奴身体大小的一块地,于是毗湿奴身体变大,夺走土地。[8]

    毗湿奴在印度教的众多经典里受到广泛赞颂。但由于毗湿奴属“后起之秀”,所以对他的赞辞更多地还是出现在往世书和史诗中,如法经《摩奴法论》和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6]。关于毗湿奴化身故事的往世书有《薄伽梵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莲花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金翅鸟往世书》和《野猪往世书》归属于他,其他往世书则是谈及毗湿奴的神迹传说,如《梵天往世书》《火神往世书》《未来往世书》《侏儒往世书》《湿婆往世书》《迦尔吉往世书》《鱼往世书》《龟往世书》《梵转往世书》等。[1]

    往世书

    史诗法经

    薄伽梵往世书》[1]

    梨俱吠陀》[1]

    野猪往世书》[1]

    娑摩吠陀》[1]

    金翅鸟往世书》[1]

    夜柔吠陀》[1]

    那罗陀往世书》[1]

    阿闼婆吠陀》[1]

    莲花往世书》[1]

    摩奴法论》[1]

    毗湿奴往世书》[1]

    《摩诃婆罗多》[1]

    梵天往世书》[1]

    《罗摩衍那》[1]

    火神往世书》[1]

    -

    未来往世书》[1]

    -

    侏儒往世书》[1]

    -

    迦尔吉往世书》[1]

    -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毗湿奴的雕塑和艺术绘画形象主要围绕其神像和化身形象,包括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十车王之子罗摩、黑天等。[3]

    毗湿奴面目庄严,华衣宝饰,呈现出王者形象,其化身王子罗摩时战胜魔王罗波那,广泛受到人们的尊崇,人们认为他拥有理想的君王品格[3]。

    毗湿奴的艺术形象来自于其在史诗和往世书中的描写了,包括深蓝皮肤、黄色衣服,以及分作两侧的两位神妃——吉祥天女和辩才天女[3]。

    [13]

    毗湿奴听闻人间诉求时,会坐在大鹏鸟迦楼罗身上,翱翔于天地之间,四只手分别拿着法螺、神弓、神轮、神锤等,来帮助世人解决问题[3]。

    文化形象

    在往世书中,毗湿奴被描写了作为“凡人”时期的故事,包括他的婴幼儿时期故事、童年时期故事以及少年时期故事,吟诵传布的诗人们迎合世人趣味,添油加醋,使故事内容赏心悦目;毗湿奴成人时期的故事最受关注,他仗义正直,与时俱进,慈悲善良,嫉恶如仇,以黑天或者罗摩的化身形象成为信徒们的追随对象。在往世书中,毗湿奴则被描述为利用化身降临世间,惩恶扬善,维持世间秩序的正义形象。[1]

    影响

    宗教影响

    毗湿奴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主神,他在南亚次大陆影响最大,在《摩诃婆罗多》的记载中,是毗湿奴的化身黑天促使了北印度的统一。毗湿奴作为保护神的形象在印度教地位崇高,可以说是印度“统一”的重要基础。毗湿奴的化身数次降临人间解决纷争混乱,推动了印度的地域国土和宗教信仰的统一[1]。毗湿奴的神祇形象是诗人学者通过神话故事的增多而扩充融入了众多思想,适应了时代变化,其身上众多化身故事吸引了印度人的尊崇与敬仰,成为印度教信仰统一、发展壮大的基础[4]。

    社会影响

    毗湿奴的化身故事受到广泛称颂与推广,其优秀品质和道德标准成为印度人的尊崇对象[3]。比如《罗摩衍那》中的王子罗摩则是战胜了楞伽岛的十首魔王罗波那,夺回被魔王劫持的妻子悉陀公主,他作为君王和丈夫形象,其坚贞和忠诚受到印度人的广泛推崇,认为他具有理想的君主和丈夫美德,从而成为多重身份的榜样与标准,促使形成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品德榜样。[1]

    典故传说

    根据《提毗往世书》记载,主神因陀罗和阿修罗弗栗多积怨已久,两人大战,因陀罗皆败。弗栗多苦修百年,终于受到梵天的赐福——不会被任何固体和液体的武器杀死。于是因陀罗请求,得到了湿婆、梵天、毗湿奴和女神的帮助。因陀罗带着天神去向弗栗多请求平和相处,弗栗多要求天神不能再白天和黑夜,也不用固体液体、火与光的武器杀他,因陀罗带着天神们郑重起誓。战争结束后,因陀罗开始刻意讨好弗栗多,弗栗多因而和因陀罗成为朋友。直到一日傍晚,白天与黑夜之交,因陀罗举起金刚杵,呼唤毗湿奴进入金刚杵,使其成为泡沫,女神将力量注入泡沫,因陀罗凭此杀死弗栗多。[1]

    文化保护

    柬埔寨吴哥窟是毗湿奴的神殿,是柬埔寨的国宝,世界最大的庙宇。1992年吴哥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中国派代表团参加首届吴哥古迹保护国际大会,明确表示参加行动。[5]

    相关作品

    有关毗湿奴的影视作品主要是依据其化身故事而创作,包括依据其化身王子罗摩故事:1986年Ramanand Sagar导演的电视剧《罗摩衍那》、1992年Ram Mohan酒向雄豪Koichi Saski导演的电影《罗摩衍那:罗摩传》、2008年Anand Sagar导演的电视剧《罗摩衍那》、2010年Chetan Desai导演的动画电影《罗摩衍那:史诗》[14],根据《毗湿奴往世书》所创作的2000年B.R. Chopra导演的电视剧《毗湿奴往世书》[15],涉及毗湿奴的影视作品还有2011年Nikhil Sinha Nikhil Sinha导演的电视剧《湿婆神》[16]。

    名称

    年代

    导演

    《罗摩衍那》[14]

    1986年

    Ramanand Sagar

    罗摩衍那:罗摩传》[14]

    1992年

    Ram Mohan酒向雄豪Koichi Saski

    毗湿奴往世书》[15]

    2000年

    B.R. Chopra

    《罗摩衍那》[14]

    2008年

    Anand Sagar

    罗摩衍那:史诗》[14]

    2010年

    Chetan Desai

    《湿婆神》[16]

    2011年

    Nikhil Sinha Nikhil Sinha

    参考资料

    展开

    [1]姜景奎.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毗湿奴篇[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2,No.59(01): 106-120. DOI:10.13848/j.cnki.dnynybjb.2022.01.006. (15)

    [2]葛维钧.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J]. 南亚研究, 2005, (01): 48-53. DOI:10.16608/j.cnki.nyyj.2005.01.009. (5)

    [3]刘婕. 化身众相——印度教中的毗湿奴与湿婆[J]. 上海文博论丛, 2010, (03): 20-25. (2)

    [4]郭良鋆. 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J]. 南亚研究, 1993, (04): 55-60. DOI:10.16608/j.cnki.nyyj.1993.04.009. (4)

    [5]我在吴哥修文物——跨越时空的中柬文明对话.新华网. [2023-07-19].

    [6]葛维钧.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续四)[J]. 南亚研究, 2009,No.87(01): 119-129. DOI:10.16608/j.cnki.nyyj.2009.01.010.

    [7]葛维钧.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续五)[J]. 南亚研究, 2009,No.88(02): 107-118. DOI:10.16608/j.cnki.nyyj.2009.02.008.

    [8]葛维钧.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续一)[J]. 南亚研究, 2005, (02): 48-51. DOI:10.16608/j.cnki.nyyj.2005.02.010. (3)

    [9]韩辉. 论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化身[J]. 中州大学学报, 2011, 28(04): 44-46. (4)

    [10]葛维钧.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续三)[J]. 南亚研究, 2006, (02): 62-69. DOI:10.16608/j.cnki.nyyj.2006.02.012. (8)

    [11]葛维钧.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续二)[J]. 南亚研究, 2006, (01): 52-56. DOI:10.16608/j.cnki.nyyj.2006.01.011. (7)

    [12]陶笑虹. 论19世纪孟加拉地区毗湿奴教派女修士的文化活动--关于社会转型期印度民间文化走势的个例研究[J]. 南亚研究季刊, 2001-01-01, (4): 60-67. [2023-07-21]. (3)

    [13]毗湿奴.veer图片. [2023-07-19].

    [14]罗摩衍那.豆瓣电影. [2023-07-19].

    [15]毗湿奴往世书.豆瓣电影. [2023-07-19].

    [16]湿婆神.豆瓣电影. [2023-07-19].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15日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闻百科网